《系统之美》阅读笔记

《系统之美》在我看来是一本道术结合的书籍,既讲了本质道的层面的思维逻辑和看问题的方式,又从术的角度阐述了如何去应对和处理,尤其是一个对术有着潜意识倾斜的人来说,看到里面很多方式方法还是比较兴奋的。

在作者看来,系统理论系统思考方式是一种观察世界的透镜。通过不同的透镜,我们能看到不同的景象,而每一种透镜所代表的观察方式都会大大地丰富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使我们的认知更加全面。尤其是当我们面临混乱不堪、纷繁复杂且快速变化的局面时,我们观察的方式越多,效果就有越好。其实到这里我联想到我们所接触的儒家、道家、佛家、兵家等诸子百家学说甚至包括之前在我看来是封建迷信的易经,这些都是不同的看问题方式,如果片面地否认或者全部教条化则都会达不到预期的对世界全面认知从而决策的目的了。
在正式的读书笔记开始前,引用和对照译者的“系统思考缺乏症”中的症状,基本上是或多或少全部中枪: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只看眼前,不看长远
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本位主义,局限思考
这些症状的表现形式则是:
只是机械地应对,专注于事件层面的响应,而并未触及问题产生的根源;
很多问题的成因似乎很复杂,各种因素相互影响,难以理出头绪;
很多对策并未抓住问题的本质,只是“治标不治本”的症状缓解或者不全面地解决问题,导致“按下葫芦浮起瓢”,到处救火、应接不暇;
很多决策反而产生了一连串的副作用,使局势更加恶化。
《系统之美》第一部分主要讲解了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并以动物园为隐喻,通过容易理解的案例对常见的系统结构和行为进行阐述。
     那么首先,什么是系统?系统并不仅仅是一些事物的简单集合,而是一个由一组相互连接的要素构成的、能够实现某个目标的整体。如:人、细胞、分子、企业等。通过定义,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任何一个系统都包括三个构成要件:要素、连接、功能或目标。
     没有任何内在连接或功能的随机组合体就不是一个系统。这当中的要素既包括有形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些无形的事物,当然过于细究要素则容易陷入到“见树不见林”的症状里。
     内在连接则是强调的要素整合在一起的关系,而这些连接可以是实实在在的物质流、也可以是信息流,也就是系统中影响决策和行动的各种信号。
     在描述系统的功能或者目标的时候,功能大多数是用在非人类系统,而目标则更多用在人类系统。要想推断出系统的目标,最好的方法就是仔细观察一段时间,看看系统由哪些行为。必须通过实际行为来推断系统的目标,而不只看表面的言辞或者其标榜的目标。几乎每一个系统都有一个重要的目标,那就是确保自我永存。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系统的目标不一定符合人们的初衷,或者系统中每个个体的意愿。另外,由于系统中嵌套着系统,所以目标中还会有其它目标。而一个成功的系统,就应该能改实现个体目标和系统总目标的一致性。
     虽然系统中的某些要素是很重要的,但一般来说,改变要素对于系统的影响是最小的。只要不触动系统的内在连接和总目标,即使替换掉所有的要素,系统也会保持不变,或者只是发生缓慢的变化。而相反,改变系统的内在连接,会让系统发生显著的变化。而目标的变化也会极大地改变一个系统,即使其中的要素和内在连接都保持不变。延伸开来,之前在管理的过程中经常遇到个别棘手人物,已经在公司范围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感觉好像影响了整个公司所有人,但是其实这个时候只是单纯开掉他这一个人,是很难以改变公司的发展和命运,而更深层次的则是需要改变公司的战略路线(目标)或者管理机制(内在连接)。
存量 在任何时刻都能观察、感知、计数和测量的系统要素。比如有形的公司人数、银行的钱,无形的商誉等。
流量 在一段时间内改变的状况。人数的增减量,存入和取出的钱数,成功和失败等。
反馈 反馈是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是构成系统的信息要件。当一个存量的变化影响到与其相关的流入量或者流出量的时候,反馈回路就形成了。
回路 调节回路(这一类反馈回路具有保持存量稳定、趋向于一个目标进行调节或者校正的作用)增强回路(这类反馈回路会强化系统原有的变化趋势,也就是当系统的存量越大,存量的流入量也就越多,导致存量进一步变得更大;反之亦然)
关于存量、流量引入了存量-流量图,文字笔记则不多加表示,但是在图形的表述下则会更加生动具体。
     而存量的变化需要时间,因为改变它的流量需要运作时间。这是一个关键点,是理解各种系统行为为什么如此运作的一把钥匙。(这里让我更加清晰了花开有季,事物都有其发展的规律,揠苗助长实质是违背系统的运行规律的)在系统中,由于存量变化缓慢而产生的时间滞后可能会导致一些问题,但是他们也是系统稳定性的根源所在,后续章节说到的缓冲也是基于这个原理产生。而存量变化缓慢所产生的时间滞后,也让我们有了一定的余地去调整、尝试一些做法,并根据反馈来修订那些不凑效的政策。由于存量的存在,流入量和流出量可以被分离开来,相互独立,并可以暂时地失衡。(这点让我想起了犹太人的现金主义,或者李嘉诚、巴菲特他们对于资金池的控制,只有当企业有足够的现金储备的时候,才有足够的抗风险能力,确保在流出加大或者流入减少甚至完全失衡的情况下还能继续生存和发展。而在我看来资产负债表就是关于存量的记载,现金流量表则是关于流量的记载,利润表则是流入量和流出量的关系结果)
单存量系统
一个存量、两个相互制衡的调节回路的系统(案例:温度调节器)
一个存量、一个增强回路以及一个调节回路的系统(案例:人口和工业经济)
含有时间延迟的系统(案例:库存 感知延迟、反应延迟、交货延迟)
由反馈回路所传递的信息只能影响未来的行为,不能立即改变系统当前的行为。
动态系统分析的目的通常不是预测会发生什么情况,而是探究在各种驱动因素处于不同状况时,可能会发生什么。
测试模型价值的问题
1、各种驱动因素会不会以这种方式发挥作用?
2、如果驱动因素这样发挥作用,系统将以何种方式应对?
3、影响各种驱动因素的又是什么?也即为射门东西会影响流入量和流出量。
模型的价值不取决于它的驱动情景是否真实,而是取决于它是否能够反映真实的行为模式
具有相似反馈结构的系统,也会产生相似的动态行为,即使这些系统的外部表现是不相同的。
改变系统中的延迟可能使系统更容易被管理,也可能完全相反,造成更大的波动。
双存量系统
一个可再生性存量受到另外一个不可再生性存量约束的系统(案例:石油经济)
有两个可再生性存量的系统(渔业经济)
可再生性资源主要受限于流量。只要开发也即流出量的速度等于资源再生也即为流入量的速度,它们就可以被无限地开采或者捕捞,如果开发的速度快于再生的速度,资源存量最终可能低于某个关键转折点,从而变为不可再生性资源,逐渐耗尽。
《系统之美》第二部分则对系统为什么会运作得如此精妙、为什么总能让我们感到出乎意料,以及8种常见的系统基模进行了解读。
三大特性
适应力
     对于物体,则是快速恢复到原有状态、位置的能力
     对于人,则是快速恢复的能力,包括力量、精神、幽默感或者其他方面
     对于系统,则是在多变的环境中保持自身的存在和运作的能力
系统之所以会有适应力,是因为系统内部结构存在很多相互影响的反馈回路,正式这些回路的相互支撑,即使在系统遭受巨大的扰动时,仍然能够以多种不同的方式使系统恢复至原状态。
自组织
     系统所具备的这种使其自身结构更为复杂化的能力,被称为自组织
层次性
     系统和子系统的这种包含和生成关系,被称为层次性。在具有层次性的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内部的联系要多于并强于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如果层级中每个层次内部和层次之间的信息连接设计合理的话,反馈延迟就会大大减小,没有哪个层次会产生信息过载。这样,系统的运作效率和适应力就得以提高。层次性原本的目的是帮助各个子系统更好滴做好某项工作,不幸的是,系统的层次越高或越低,越容易忘记这一目的。当某个子系统的目标而并非整个系统的目标占据了上风,并牺牲了整个系统的运作成本去实现某个子系统的目标,就会形成“次优化”;而另外还有一种对系统产生很大危害的则是中央控制。要想让系统高效地运作,层次结构必须很好地平衡整体系统和各个子系统的福利、自由和责任。也就是要有足够的中央控制,以有效地协调整体系统目标的实现,又要让各个子系统有足够的自主权,以维持子系统的活力、功能和自组织。
六大妨碍系统思考的障碍/注意事项
作者在第四章开篇就说第二章中讨论的简单系统的行为已经让很多人感到困惑了,重新看到这一句的时候,我其实已经感觉自己中枪千万遍了,的确在整理第二章笔记的时候就深深地看到了自己在这点上的困惑。
我们认为自己所知道的关于这个世界的任何东西都只是一个模型。虽然我们的模型确实与现实世界高度一致,但远未达到能完整地代表真实世界的程度。而为了在复杂的世界里自由遨游,我们需要把注意力从短期事件上移开,看到更长期的行为,看到系统内在的结构;还需要清晰地界定系统的边界,以及“有限理性”;需要考虑到各种限制性因素、非线性关系以及时间延迟。
一、为了生活在复杂的世界里自由遨游,你需要把注意力从短期的事件上移开,看到更长期的行为和系统内在结构,不要被表象所迷惑;
当遇到一个问题时,善于进行系统思考的人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寻找数据,了解系统的历史情况以及行为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图。系统行为的长期趋势未我们理解潜在的系统结构提供了线索,而系统结构又是理解系统会发生什么以及为什么发生这些事情的关键,让我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系统结构是各种存量、流量和反馈回路的相互关联与作用,而结构则决定了系统可能存在哪些行为。系统思考需要反复审视结构和行为,善于系统思考的人会将二者联系起来,理解事件、行为以及结构之间的关系。基于事件层面的分析往往很难以预测明天会发生什么,也不能让你改变系统的行为。而更近一步的行为层面的分析虽然已经比事件层面分析更有价值了,但是还是不能解决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1、过分强调系统流量,对存量关注不足;2、在任何一个流量与其它流量之间都没有稳定的关系,因为当系统发生变化和故障的时候,流量之间的联动性就完全被打破了。因此,基于行为层面的分析判断走势短时间内会有效果,但是长期预测却表现很差。
关于这点其实之前也有过很多的思考,也就是关于某个事件出现的时候,到底是偶然的呢,还是经常性的,如果只是单纯地根据这个事件本身做解决方案,其实很多时候都是没有效果的。比如说某个新员工的离职,看上去只是一个事件,如果只是停留在事件本身则没有任何价值,毕竟人已经走了。如果不基于事件往深里看,去看看产生这一事件对应的底层构架,比如说招聘流程、招聘制度、新人融入工作等内在结构并从结构上进行调整,那么下次此类事件则完全还可能发生。
二、在非线性的世界里,不要用线性的思维模式;
所谓线性,就是系统中两个要素之间有着固定的比例,能用一条直线来表述。而非线性关系则是因与果之间不存在固定的比例关系,二者之间只能用曲线或者不规则的线来表示,不能用直线。而世界上则到处是非线性关系,反馈系统中的非线性关系导致不同回路之间主导地位的转换,也相应地引起系统行为的复杂变化。
这点之前开玩笑的时候经常有提到过,也在几次假设的碰撞之后有了一些浅层次的认识。也就是做项目的时候,拿100块赚200块,可能拿1w块的时候就能赚超过2w块,而到100w的时候,相反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只能赚80w了。
 
三、你需要恰当地划定系统的边界;
所谓边界,只是认为的区分,是人们出于观察、思考、理解、表达、交流等方面的需要,而在心理上设定的或社会上一般公认的虚拟边界。系统最大的复杂性确实出现于边界上。恰恰是边界上的无序、混杂,成为了多样性和创造力的根源所在。
究竟要不要考虑各种流量的所有环节,“从摇篮到坟墓”,这主要取决于谁想知道什么,出于何种目的,以及在多长的时间范围内考虑问题。从长期来看,完整地考虑流量的各个环节是很重要的。所以在系统中,并不存在一个明确、清晰划定的边界,而是要我吗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划定。太窄则部分对系统行为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未被认真分析和对待,太宽则会因为分析过于庞杂,堆积了大量的信息,反而遮掩了问题的真实答案。
 
四、你需要考虑到多重限制性因素以及相对强弱;
最小因子定律的引入将系统发展所有的因素罗列出来,从而了解限制因素。接着用福瑞斯特教授开发的公司成长模型为例讲解了公司发展过程中各项限制因素会随着公司的发展不断变化。任何成长都存在限制,有些限制是自发的;而有些则是系统施加的。从根本上讲,关键不是追求持续成长,而是选择在哪些因素限制下维持生存。
 
五、你需要理解无所不在的时间延迟;
一项延迟是否显著取决于你试图理解的频率处于哪一档,换句简单点的就是,如果关心的波动持续几周,大可以不必考虑数分钟或数年的延迟。改变延迟的长短可以彻底地改变系统行为。时间延迟决定了系统的反应速度有多快,达到目标的准确性,以及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及时性。矫枉过正、振荡和崩溃很多时候也是由时间延迟所引起的。当在反馈回路中存在较长时间延迟时,具备一定的预见性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少预见性,等到一个问题已经很明显了才采取行动,将会错过解决问题的重要时机。
 
六、你需要清晰地意识到“有限理性”
有限理性意味着,人们会基于其掌握的信息制定理性的决策,但是由于人们掌握的信息通常是有限的、不完整的,尤其是对于系统中相隔较远或者不熟悉的部分,由此导致他们的决策往往并非整体最优。
要想改变行为,首先要跳出你所在系统中固有的位置,抛弃当时观察到的有限信息,力求看到系统整体的状况。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可以重构信息流、目标、激励或限制因素,从而使分割的有限的、理性的行动累加起来,产生每个人都期盼的结果。尽管存在有限理性,只要系统的结构设计得很精致,仍然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做出合适的反馈,维持着适当的功能。
八大系统基模
系统基模是那些常见的、会引发特定行为的系统结构。通过我们对系统基模的了解,我们可以透过复杂的表象、快速把握问题的本质及其内在构造。
政策阻力
陷进:当系统中多个参与者有不同的目标,从而将系统存量往不同方向拉时,结果就是政策阻力。任何新政策,尤其是当它恰当好管用时,都会让存量远离其它参与者的目标,因而会产生额外的抵抗,其结果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但每个人都要付出相当的努力去维持它。
对策:放弃压制或实现单方面的目标。化阻力为动力,将所有参与者召集起来,用先前用于维持政策刚性的精力,去寻找如何实现所有人的目标,实现“皆大欢喜”,或者重新定义一个更大的、更重要的总体目标,大家愿意齐心协力去实现它。
公地悲剧
陷进:当存在一种公共资源时,每个使用者都可以从这种资源使用中直接获利,用得越多,收益也越大,但是过度使用的成本却需由所有人来分担。因此,资源的整体状况和单个参与者对资源的使用之间的反馈关联非常弱,结果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及耗竭,最终每个人都没有资源可用。
对策:对使用者进行教育和劝诫,让他们理解滥用资源的后果。同时,也可以恢复和增强资源的状况及其使用之间的弱反馈连接,有两类做法:一是将资源私有化,让每个使用者都可以直接感受到对自己那一份资源滥用的后果;二是对于那些无法分割和私有化的资源,则要对所有使用者进行监管。
目标侵蚀
陷进:绩效标准受过去绩效的影响,尤其是当人们对过去绩效评价偏负面,也就是过于关注坏消息时,将启动一个恶性循环,使得目标和系统的绩效水平不断下滑。
对策:保持一个绝对的绩效标准。更好的状况是,将绩效标准设定为过去的最佳水平,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目标,并以此激励自己,追求更高的绩效。系统结构没有变化,但由于运转方向不同,便能成为一个良性循环,做得越来越好。
竞争升级
陷进:当系统中一个存量的状态是取决于另外一个存量的状态,并试图超过对方时,就构成了一个增强回路,使得系统陷入对抗升级的陷阱,表现为军备竞赛、财富攀比、口水战、声音或暴力升级等现象。由于对抗升级以指数形式变化,它能以非常令人惊异的速度导致竞争激化。如果什么也不做,这一循环也不可能一直发展下去,最后的结果将是一方被击倒或两败俱伤。
对策:应对这一陷阱的最佳方式是避免陷入这一结构中。如果已经深陷其中,一方可以选择单方面让步,从而切断增强回路;或者双方进行协商,引入一些调节回路,对竞争进行一些限制。
富者愈富
陷进:如果在系统中,竞争中的赢家会持续地强化其进一步获胜的手段,这就形成了一个增强回路。如果这一回路不受限制地运转下去,赢家最终回通吃,输家则会被消灭。
对策:多元化,即允许在竞争中落败的一方可以退出,开启另外一场新的博弈;反垄断法,即严格限制赢家所占有的最大份额比例;修正竞赛规则,限制最强的一些参与者的优势,或对外处于劣势的参与者给予一些特别关照,增强他们的竞争力(例如施舍馈赠、税负调节、转移支付等);对获胜者给予多样化的激励,避免他们在下一轮竞争中争夺同一有限的资源,或产生偏差。
转嫁负担
陷进:当面对一个系统性问题时,如果采用的解决方案根本无助于解决潜在的根本问题,只是缓解(或者掩饰)了问题的症状时,就会产生转嫁负担、依赖性和上瘾的状况。不管是麻痹个人感官的物质,还是把潜在麻烦隐藏起来的政策,人们选择的干预行为都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如果选择并实施的干预措施,导致系统原本的自我调适能力萎缩或者受到侵蚀,就会引发一个破坏性的增强回路。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变差,就需要更多的干预措施;而这使得系统的自我调适变得更差,不得不更多地依赖外部干预者。
对策:应对这一陷阱最好的方法就是提前预防,防止跌入陷阱。一定要意识到,只缓解症状或掩饰信号的政策或做法,都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因此,要将关注点从短期的救济转移到长期的结构性重建上来。
规避规则
陷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任何规则都可能会有“漏洞”或者“例外情况”,因而也会存在规避规则的行为。也就是说,虽然一些行为在变面上遵守或未违背规则,但实质上却不符合规则的本意,甚至扭曲了系统。
对策:设计或重新设计规则,从规避规则的行为中获得创造性反馈,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实现规则的本来目的。
目标错位
陷进:系统行为对于反馈回路的目标特别敏感。如果目标定义不准确或不完整,即使系统忠实地执行了所有运作规则,其产出的结果却不一定是人们真正想要的。
对策:恰当地设定目标及指标,以反应系统的真正福利。一定要特别小心,不要将努力和结果混淆,否则系统将只产出特定的努力,而不是你期望的结果。
《系统之美》第三部分则是通过杠杆点的寻找方法与12个常见杠杆点以及如何更好地与系统共舞、顺势而为的15项指导原则讲解了如何改变系统。
12个杠杆点
作者用倒叙的方式讲解了杠杆点。所谓杠杆点也就是在系统中的某处施加一个小的变化,就能导致系统行为发生显著的转变。
数字:包括各种常数和参数
缓冲器:比流量力量更大、更稳定的存量
存量-流量结构:实体系统及其交叉节点
时间延迟:系统对变化做出反应的速度
调节回路:试图修正外界影响的反馈力量
增强回路:驱动收益增长的反馈力量
信息流:谁能获得信息的结构
系统规则:激励、惩罚和限制条件
自组织:系统结构增加、变化或进化的力量
目标:系统的目的或功能
社会范式:决定系统之所以为系统的心智模式
超越范式
15大生存法则
跟上系统的节拍
把你的心智模式展现在阳光下
相信、尊重并分享信息
谨慎地使用语言,并用系统的概念去丰富语言
关注重要的,而不只是容易衡量的
为反馈系统制定带有反馈功能的政策
追求整体利益
聆听系统的智慧
界定系统的职责
保持谦逊,做一名学习者
庆祝复杂性

发布者

admin

出生于湖南安乡,现居住于浙江绍兴,持续创业者。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